近年来,我国水泥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,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引发的需求收缩,与长期积累的产能过剩问题相互交织,导致行业竞争加剧,陷入“内卷”困境。如何突破困局,实现高质量发展,成为全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。
需求收缩加剧市场竞争压力
国家统计局数据清晰展现出2023-2024年我国水泥市场需求加速下滑的态势。2023年,全国水泥产量同比下降0.7%,而到了2024年,这一降幅显著扩大,产量同比下降幅度达到9.5%,全国累计水泥产量为18.25亿吨,单月和累计产量均处于2010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。
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是水泥需求锐减的关键因素。2024年,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为100280亿元,相较于上一年下降了10.6%;房屋新开工面积73893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23.0%,这使得水泥需求大幅缩水。需求疲软使得市场竞争愈发激烈,水泥价格持续走低,2024年全国水泥均价同比下跌3.51%,部分地区价格跌幅超过15%,企业盈利空间被严重压缩。2025年水泥价格继续下行,截至7月7日,卓创资讯(301299)统计数据显示,散装普通硅酸盐水泥全国均价286.56元/吨,同比下跌14.62%,水泥企业盈利状况继续承压。
作为水泥行业重要下游的混凝土搅拌站企业,经营状况同样严峻。在部分省份,搅拌站停产退出比例高达20%-30%,即便仍在运营的搅拌站,也普遍存在生产不连贯、频繁停产待单的现象,这进一步加剧了水泥企业的销售压力。
供给侧调控政策的成效与局限
在供给侧调控方面,我国水泥行业主要采取产能减量置换政策和错峰生产两大手段。产能减量置换政策实施多年,在2016-2022年行业景气周期,由于盈利空间较好,企业实际置换更多是缩减低运转率产能,新建产能运转率较高,导致实际产能不减反增。
直到2023年,随着行业盈利大幅缩减,企业资金紧张、市场前景不明,产能置换才开始向现有产线补充指标转变,产能进入净减少阶段。2025年,这一趋势明显加快,据卓创资讯统计,2025年一季度全国水泥行业拟建项目撤销数量同比增长40%,产能净减少规模达3000万吨,行业产能发展趋势出现根本性转折。由于过去多年中,部分企业存在“明减暗增”的情况,通过技术升级等方式变相扩大产能,使得产能调控政策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,而如今实则是在补欠账。
错峰生产政策已实施超10年,实施范围从最初的冬季北方地区,逐步扩展至全国。2024-2025年,全国所有省市区均开展冬季错峰生产,非采暖季也有行业协会主导的错峰计划,企业月停窑时间普遍在10-20天。虽然错峰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能过剩压力,但经过多年实施,其进一步收紧供给的空间已十分有限。例如在一些产能严重过剩的地区,即便企业严格执行错峰生产计划,市场上水泥供应依然过剩,难以对当前严峻的产能过剩问题形成更有力的遏制。而且长期的错峰生产也给企业带来了额外的成本压力,包括设备维护成本、员工管理成本等,摊销到。
反内卷的关键路径与政策建议
水泥行业的反内卷行动始终与国家政策导向保持一致,主要围绕产能置换、超产产能补充指标和错峰生产等举措展开。然而,错峰生产已形成常态,难以进一步提升调控效果;超产产能补充指标虽具有长期调控作用,但效果取决于能否跟上需求下降速度。因此,改变行业现状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调整供需关系,加速压缩产能规模、提高产能集中度,且这一速度必须超过需求下降的速度。
在具体实施路径上,一方面应进一步强化产能置换政策执行力度,严格控制新增产能,推动落后产能加速退出。政府可以通过提高行业准入门槛,对新建产能的技术水平、环保标准等进行严格限制;同时建立落后产能退出补偿机制,鼓励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,也避免地方政府因为保就业等目的维护低效产能的存续。另一方面,鼓励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,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。参考国际经验,欧美等发达国家水泥行业前几大企业的市场集中度超过70%,而我国目前仅为50%左右,仍有较大提升空间。企业间的并购重组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,还能增强企业的市场话语权和抗风险能力。
同时,企业应积极拓展新的应用领域,如参与基础设施建设、发展绿色水泥等,以扩大市场需求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随着“十四五”规划的收官,“十五五”规划也将展开,新型城镇化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仍是水泥行业关键的需求增长点。在绿色水泥发展上,研发生产低碳、环保型水泥产品,甚至“零碳”水泥,不仅符合国家“双碳”战略目标,还能开拓高端市场,提升企业竞争力。例如,一些企业通过研发使用工业固废替代部分原材料,生产出的绿色水泥产品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,同步拓展特种或专用水泥产品线,价格和利润也明显高出普通水泥。
此外,行业协会应发挥更大作用,加强行业自律,规范市场竞争秩序。通过建立价格协调机制、产能信息共享平台等,避免企业间的激烈竞争,引导行业健康发展。
市场趋势展望
从市场运行情况来看,当前水泥价格主要由供需关系驱动,且对需求端变化更为敏感。由于错峰生产调控空间有限,需求侧变动成为影响市场的关键因素。企业销量和市场占有率直接关系到盈亏状况,也是驱动价格变化的主要力量。
从季节性走势分析,下半年水泥市场有望在8月中下旬迎来回暖,但受需求疲软制约,季节性上涨空间预计小于2024年,同比价格差将进一步扩大。长期来看,随着行业反内卷措施逐步落实、供需关系逐步改善,水泥行业有望走出困境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但这一过程不会一蹴而就,可能需要3-5年的时间。在此期间,企业需要不断调整经营策略,提升自身竞争力,以适应市场变化。
内卷正是发展空间不足所致,向外发展才是破解内卷困境的根本对策。在国际市场方面,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推进,我国水泥企业可以积极开拓海外市场,参与国际竞争。目前,已有部分企业在东南亚、非洲等地区开展项目投资和技术合作,未来这一趋势有望进一步加强,为水泥行业开辟新的增长空间。
综上所述,水泥行业反内卷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政府、行业协会和企业多方协同发力,通过优化供给结构、扩展企业多元化发展方向,逐步缓解供需矛盾,推动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配资门户的申请入口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