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6年,随着“十年特殊时期”的开启,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1966年5月25日,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党总支书记聂元梓,在学校食堂张贴了一张批判学校领导的大字报。这张大字报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,并且被《人民日报》以《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》为标题进行了转载。由此,聂元梓迅速成为了北京红卫兵的领袖之一,紧接着在北大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武斗,社会秩序迅速陷入混乱。
与聂元梓一同成为红卫兵头目的,还有其他四位重要人物,他们分别是北师大的谭厚兰、清华大学的蒯大富、北京航空学院的韩爱晶以及北京地质学院的王大宾。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正是北师大谭厚兰的故事,这位人物在十年特殊时期犯下了无法抹去的罪行。那么,谭厚兰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?
谭厚兰出生于湖南一个贫苦的家庭,早年生活艰辛。年轻时,他曾在家乡接受教育,后来从事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。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,谭厚兰作为调干生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,成为该校的一名学生,并继续深造。正是在北师大的这段学习时光中,谭厚兰经历了1966年那场席卷全国的“十年特殊时期”。
展开剩余72%聂元梓在北大张贴的第一张大字报一经发布,谭厚兰便率先站出来响应。随后,他在北师大校园内张贴大字报,公开批判学校领导。在此期间,北京教育系统派遣的工作组进入各大高校,然而谭厚兰很快就因激烈的言辞而遭到批评。但随着工作组的被迫撤离,谭厚兰在学生群体中的声望逐渐攀升,成为了他们心中的英雄人物。到了1966年8月,谭厚兰在北师大组织了名为“红卫兵井冈山战斗团”的团体,并亲自担任团长,正式成为红卫兵的五大头目之一。
在成为红卫兵头目后,谭厚兰的所作所为可谓令人发指。最臭名昭著的罪行之一便是他对“三孔”遗迹的肆意破坏。1966年11月9日,谭厚兰带领200多名红卫兵,以“打倒孔家店”的名义,南下至曲阜。当他们到达曲阜后,立即受到了当地造反派的热烈欢迎,这些造反派主要来自曲阜师范学院、山东水力学校、曲阜师范学校及曲阜一中。双方联合成立了“彻底捣毁孔家店革命造反联络站”,并召开了“彻底捣毁孔家店誓师大会”。
在誓师大会上,部分红卫兵将孔庙大成殿中的孔子塑像移到一辆解放大卡车上,放在车厢正前方,并且给塑像戴上了高帽子,帽子上写着:“头号大坏蛋孔老二”。接着,谭厚兰带领红卫兵将孔子的塑像游街,旁边还跟随了部分山东省委和曲阜当地的干部,这些干部身上挂着牌子,被错误地污蔑为孔子的“孝子贤孙”。游行结束后,谭厚兰还提出了一个极端的主意——挖坟掘墓。他指挥红卫兵挖掘孔林中的墓葬,首先针对的是孔子以及他祖孙三代的墓。
在实际操作过程中,谭厚兰带头砸毁了孔子的墓碑。虽然前三代墓葬由于年代久远,并未挖出任何宝贵的物品,但在挖掘后三代墓时,特别是孔令贻的墓,确实发现了大量金银财宝。正是这些宝藏,让孔林遭受了极大的破坏,数千座墓葬被盗掘,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。此时,谭厚兰的恶行已经无法挽回,历史的伤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显现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谭厚兰的恶行逐渐被揭露。1968年7月,毛主席接见红卫兵时,严厉批评了谭厚兰的行为,并对其进行了严肃的处分。很快,谭厚兰被分配到北京军区4627部队的农场劳动,开始了长时间的劳动改造。1970年,谭厚兰被隔离审查,逐步失去了人身自由,直到1978年,他因反革命罪被北京市公安局逮捕。在关押期间,谭厚兰主动交代了自己的罪行,这也使得他免去了起诉的命运。最终,谭厚兰在1982年于湖南老家病逝,享年仅45岁。
谭厚兰的结局或许可以视为一种历史的终结,但他所留下的罪行与遗憾,仍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沉淀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门户的申请入口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